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来实现的。一氧化氮是一种内皮细胞产生的信使分子,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当硝酸酯类药物进入体内后,它们会被体内的还原酶如醛脱氢酶等转化为活性代谢物,进而生成NO。
一氧化氮随后扩散至血管平滑肌细胞,激活胞内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导致三磷酸鸟苷(GTP)转化成环磷酸鸟苷(cGMP)。cGMP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内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结果是降低了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由于钙离子对肌肉收缩至关重要,其浓度下降会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从而引起血管扩张。
硝酸酯类药物通过上述机制可以有效地扩张静脉和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因此对于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脏供血具有显著效果。此外,它们还能降低心脏前负荷(减少回心血量)和后负荷(减轻心脏射血阻力),进而减少心脏的工作负担,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也有一定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可能会产生耐受性问题,即药效逐渐减弱。这可能与持续高水平的cGMP导致负反馈抑制sGC活性有关。因此,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调整剂量或给药方式以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