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多样,可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因素引起。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慢性胃炎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辨证分型:
1. 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胀满不适,食欲减退,大便溏薄,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治疗原则是健脾益气、和中止痛。
2. 肝胃不和型:常见症状包括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情绪波动时加重,嗳气频繁,胸闷不舒,舌红苔薄黄或白,脉弦。治法以疏肝解郁、调和脾胃为主。
3. 湿热蕴结型:患者常感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或白厚腻,脉滑数。此类型需清热化湿、和胃止痛。
4. 气血瘀阻型:以胃脘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加重为特点,伴有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疗时应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5. 阴虚火旺型:表现为胃脘隐隐作痛,口干咽燥,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少津或无苔,脉细数。治则滋阴降火、养胃生津。
以上五种类型并非完全独立存在,在实际临床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或多种证候并存的情况,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