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发展主要与肝、脾、胃三个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在中医学中,肝主疏泄,负责调节气机的顺畅;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共同承担着消化吸收的重要职责。
首先,从肝的角度来看,情志不遂(如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波动等)会导致肝失疏泄,进而引起“肝气犯胃”,表现为胃脘胀痛、嗳气吞酸等症状。这是因为肝的疏泄功能受阻后,不能很好地帮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从而影响到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
其次,脾的功能在于运化水湿和食物,当脾虚时,则会出现“脾气不升”或“中焦寒湿”的病理状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此外,脾虚还可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抵抗力,使得溃疡易于形成并难以愈合。
最后,胃为水谷之海,负责受纳腐熟食物。若因饮食不当(如过食寒凉、辛辣刺激性食物)、劳倦过度等因素导致“胃失和降”,则会出现胃脘疼痛、反酸烧心等症。长期的胃气上逆不仅会损伤胃黏膜,还可能引发或加重溃疡病。
综上所述,在中医看来,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肝脾胃肠的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治疗时应根据具体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以达到恢复脏腑功能、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