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心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喘证”、“痰饮”等范畴,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饮食劳倦等因素有关。具体来说:
1. 外邪侵袭:长期受风寒或湿热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肺气受损,不能正常宣发肃降,进而影响到心的功能。如《黄帝内针》所言:“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司呼吸,若感风寒,则肺失清肃。”
2. 情志失调:长期的情志不畅或过度的精神压力可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肺的正常功能,进而累及心脏。《灵枢·本神》指出:“忧思则心伤,心伤则意乱而喘息。”这说明了情绪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 饮食不当:过食肥甘厚味、冷饮等可生湿生痰,阻碍肺气运行,久之形成痰浊内阻,影响心脏血液循环。《素问·奇病论》提到:“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即指过多摄入油腻食物会导致体内病理变化。
4. 劳倦过度:长期劳累或体力活动过量可耗伤人体正气,特别是肺脾两脏的功能减弱,导致气血生成不足,心脏供血受到影响。《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故善养生者,必先调其心神,次养其形体。”
5. 久病失治:慢性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情迁延不愈,逐渐耗损肺脾功能,最终累及心脏。《诸病源候论》认为:“凡病之始,必先于脏腑;久而不已,则传于经络。”
综上所述,慢性肺心病的中医病因涉及多方面因素,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采取综合措施调理五脏六腑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