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体液出现黄色染色的一种症状。根据其发生机制不同,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三大类,每种类型的临床表现特点也有所不同。
1. 溶血性黄疸:这种类型的黄疸是因为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大量未结合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轻度至中度黄色染色,颜色比较鲜明;尿色正常或稍深,但无明显胆色素沉着;粪便颜色通常不受影响;患者常伴有贫血、脾大等症状。
2. 肝细胞性黄疸:这是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结合和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所致。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较溶血性更为显著,尿色深如浓茶,粪便颜色可正常或变浅;同时可能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肝脏肿大、压痛等症状。
3. 梗阻性(胆汁淤积型)黄疸:当胆道受阻时,胆红素排泄障碍引起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此类患者皮肤巩膜黄染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尿色深如酱油或茶水样,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可伴有右上腹疼痛、发热等胆道感染症状。
总之,不同类型的黄疸在临床表现上有其特异性,医生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