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其中,情志因素对气血运行的影响尤为显著。根据《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记载,“怒伤肝”,“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而最容易导致气滞血瘀的情志因素是“郁”或“忧愁”。
在中医看来,长期的忧虑、抑郁或者情绪压抑会导致肝气不疏,进而引起气血运行不畅。肝脏主疏泄,负责调畅全身气机,当肝的功能受到影响时,就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从而形成血瘀。此外,心主血脉,思虑过度也会使心神受损,影响心脏对血液的推动作用,加重气滞血瘀的状态。
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经常处于抑郁、焦虑状态下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诸如胸闷、腹痛、月经不调等与气滞血瘀相关的症状。对于这类病人,除了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鼓励他们积极调整心态,适当参与社交活动,以改善情绪,促进气血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