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肉桂的中药鉴定要点如下,请各位中药学职称考生仔细查看。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
【产地分布】栽培于沙土或山地。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
【采收加工】多于秋季剥取,阴干,除去杂质及粗皮,用时捣碎。
【药材性状】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厘米,宽或直径3~10厘米,厚0.2~0.8厘米。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和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纹;内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性味归经】性大热,味辛、甘。归肾经、脾经、心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属温里药。
【临床应用】内服:1~4.5克,不宜久煎;研末,0.5~1.5克;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浸酒,涂擦。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虚阳上浮,眩晕目赤,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腹痛,痛经经闭。
【化学成分】肉桂含挥发油1.98%-2.06%,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占52.92%-61.20%,还有乙酸桂皮酯、苯甲酸苄酯、反式桂皮酸、桂皮苷等成分。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均禁服,畏赤石脂。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