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黑豆的中药鉴定要点如下,请各位中药学职称考生仔细查看。
【来源】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黑色干燥种子。
【产地分布】生于海拔150~2650米潮湿的田边、园边、沟旁、河岸、湖边、沼泽、草甸、沿海和岛屿向阳的矮灌木丛或芦苇丛中,稀见于沿河岸疏林下。现多人工栽培,除新疆、青海和海南外,遍布全国。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碾碎果壳打下种子,去除杂质。
【药材性状】黑豆呈椭圆形或类球形,稍扁,长6~12毫米,直径5~9毫米。表面黑色或灰黑色,光滑或有皱纹,具光泽,一侧有淡黄白色长椭圆形种脐。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肥厚,黄绿色或淡黄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脾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益精明目,养血祛风,利水,解毒。属利水渗湿下分类的药利水消肿药。
【临床应用】用量9~30克;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主治阴虚烦渴,头晕目昏,体虚多汗,肾虚腰痛,水肿尿少,痹痛拘挛,手足麻木,药食中毒。
【化学成分】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胡罗卜素、维生素B₁、B₂、烟酸等。并含异黄酮类:大豆苷,染料木苷。皂苷类:大豆皂醇A、B、C、D、E,与苷元结合的糖有葡萄糖,木糖,半乳糖等,又含胆碱,叶酸,亚叶酸,泛酸,生物素等。
【使用禁忌】脾虚腹胀、肠滑泄泻者慎服。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