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喜树果的中药鉴定要点如下,请各位中药学职称考生仔细查看。
【来源】珙桐科植物旱莲木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的果实。
【产地分布】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空气较潮湿处。分布于西南、中南及江苏、浙江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待果实成熟后采收,晒干。
【药材性状】呈披针形,长2~2.5厘米,宽5~7毫米,先端尖,有柱头残基,基部变狭,可见着生在花盘上的椭圆形凹点痕,两边有翅。表面棕色至棕黑色,微有光泽,有纵皱纹,有时可见数条角棱和黑色斑点。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内有种子1粒,干缩成细条状。气微,味苦。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涩。归脾经、胃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抗癌,散结,破血化瘀。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破血消癥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用量3~9克,或研末吞,或制成针剂、片剂。主治各种肿瘤,用于原发性肝癌,对胃癌、头颈部腺源性皮癌、白血病、膀胱癌等恶性肿瘤等。也用于治疗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脾肿大。
【化学成分】含喜树碱、羟基喜树碱、去氧喜树碱、喜树次碱,尚含桦皮酸及喜果苷。从喜树果中还分离得11-羟基喜树碱、10-甲氧基喜树碱、脱落酸、丁香脂素和β-谷甾醇,其中11-羟基喜树碱、10-甲氧基喜树碱为新生物碱。喜树的根、茎干、皮、叶和果实一样均含喜树碱,均有抗癌作用。
【使用禁忌】内服不宜过量。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