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炙法的目的如下,请各位中药学职称考生仔细查看。
1.酒炙法的目的
(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黄连、大黄等。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白芍等。
(3)矫臭去腥。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2.醋炙法的目的
(1)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没药、三棱等,醋炙可增强活血祛瘀的功效;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等醋炙后可增强疏肝止痛的作用。
(2)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如京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
(3)矫臭矫味。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
3.盐炙法的目的
(1)引药下行,增强疗效。一般补肾药如杜仲、巴戟天、韭菜子等盐炙后能增强补肝肾的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药,盐炙后可增强疗疝止痛的功效;车前子等药,盐炙后可增强泄热利尿的作用;益智仁等药,盐炙后则可增强缩小便和固精的作用。
(2)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益智仁等。
(3)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等药。
4.姜炙法的目的
(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栀子、竹茹等。
(2)缓和副作用,增强疗效。如厚朴姜炙可消减其刺激性。
5.蜜炙法的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如百部、款冬花、紫苑、枇杷叶等。
(2)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如黄芪、甘草、党参等。
(3)缓和药性。如麻黄、升麻。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如马兜铃蜜炙能矫味,消除其对胃的刺激性副作用,以防引起呕吐。
6.油炙法的目的
(1)增强疗效。如淫羊藿。
(2)利于粉碎,便于制剂和服用。如豹骨、三七、蛤蚧。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