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乌梅的中药鉴定要点如下,请各位中药学职称考生仔细查看。
【来源】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的近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主产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5~6月果青黄色时采收,按大小分开,分别炕焙,火力不宜过大,温度保持在40℃左右。焙至果肉呈黄褐色起皱皮为度。焙后再焖2~3天,待变成黑色即可。
【药材性状】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2~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极皱缩,于放大镜下可见茸毛,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肉软或略硬,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黑色,表面有凹点,内含卵圆形、淡黄色种子1粒。具焦糖气,味极酸而涩。
【性味归经】性平,味酸、涩。归肝经、脾经、肺经、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临床应用】用量6~12克。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用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蛔厥腹痛、呕吐、虚热消渴、崩漏下血、疮毒等。
【化学成分】含有72种挥发油成分、有机酸、氨基酸及多糖。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乌梅中枸橼酸的含量,按干燥品计算,含有机酸以枸橼酸计,不得少于15.0%。另含苹果酸、5-羟甲基-2-糠醛、延胡索酸、亚油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表邪未解者禁服,内有实邪者慎用。不宜多食。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