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乌桕子的中药鉴定要点如下,请各位中药学职称考生仔细查看。
【来源】大戟科植物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的种子。
【产地分布】生于郊野、路边、溪边、低山杂木林中;也有栽培。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山东、安徽、江西等地。
【采收加工】秋末、初冬采摘,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椭圆形或半球形,长5~8毫米,直径4~6毫米,表面具白色或灰白色较厚的蜡层,种脊条形,稍隆起,基部有小种阜。除去蜡层,种皮黑褐色或棕褐色,坚硬,不易压碎。胚乳肥厚,类白色,富含脂肪油。气味均淡。
【性味归经】性凉,味甘。
【功效与作用】杀虫、利水、通便。
【临床应用】用量3~5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外用可治脓疮、疥癣、湿疹、皮肤皲裂。内服可与逐水攻下药配伍用于水肿、便秘。老弱体虚、孕妇及胃溃疡病患者忌服。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者尚可出现四肢发麻、口唇发麻、面色苍白,心慌、胸闷等。
【主要成分】乌桕子油中含有强光学活性的三脂酸甘油酯。还含3α-羟基-21αH-何帕-28-烯、21αH-何帕-28-烯-3-酮。
【使用禁忌】有毒。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