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牛蒡子的中药鉴定要点如下,请各位中药学职称考生仔细查看。
【来源】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L.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常栽培;野生时,多生长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林边和村镇附近。分布于东北三省、华北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割除地上部分或剪除果穗,晒干后打下果实,筛去泥土等杂质,再晒干。炒制:取净牛蒡子,文火炒至微黄色、微鼓起而微有香气即得。
【药材性状】瘦果呈长倒卵形,两端平截,略扁,微弯,长5~7毫米,直径2~3毫米。表灰褐色或浅灰褐色,具多数细小黑斑,并有明显的纵棱线。顶端较宽,有一圆环,中心有点状突起的花柱残迹;基部狭窄,有圆形果柄痕。果皮较硬,果实折断后可见子叶2片,淡黄白色,富油性。果实气无;种子气特异,味苦微辛,久嚼稍麻舌。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
【性味归经】性寒,味辛、苦。归肺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临床应用】煎汤内服,用量4.5~9克;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煎汤含漱。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荨麻疹、腮腺炎、痈肿疮毒等症;对猩红热的预防、面神经麻痹也有一定的疗效。
【化学成分】本品含新牛蒡乙素、牛蒡苷、牛蒡苷元、牛蒡酚、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糖等成分。
【使用禁忌】脾虚便溏者禁服。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