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黄皮核的中药鉴定要点如下,请各位中药学职称考生仔细查看。
【来源】芸香科植物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的种子。
【生境分布】原产于我国南部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贵州等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季果实成熟,收集吃去果肉后废弃的种子,洗净,蒸透,晒干。
【药材性状】卵圆形,稍扁。表面较光滑,明显分为两色,顶部约1/3呈灰黄色,下部黄青色。先端略尖并弯向一侧,有一长椭圆形种脐;基部钝圆,有合点,种脊略突起。种皮菲薄,皱缩,质脆易脱落。子叶2枚,扁平而肥厚。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气微,味苦涩微辛。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辛、苦。归肺经、胃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理气消食、散结消胀、化痰止咳。属理气药。
【临床应用】用量6~9克,煎服。用治脘腹胀痛、肝胃气痛、食滞胀满、痰咳哮喘,尤多用于疝气痛。用黄皮核捣烂敷患处,治蜈蚣咬伤、黄蜂蜇伤(《广东中药志》第一册)。
【主要成分】主含油,还含有黄皮新桂皮酰胺A、黄皮新桂皮酰胺B、黄皮新桂皮酰胺C等成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