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全草类中药——小驳骨的中药鉴定要点如下,请各位中药学职称考生仔细查看。
【来源】爵床科植物小驳骨Gen-darussa vulgaris 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生于村旁或路边的灌丛中,亦有栽培。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本品茎呈圆柱形,有分枝,长40~90厘米,直径0.2~3厘米。茎表面黄绿色、淡绿褐色或褐绿色,有稀疏的黄色小皮孔;小枝微具四棱线,节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对生,卷缩破碎,展平后呈狭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4~14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脉略带紫色。有的可见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苞片窄细,花冠二唇形。气微,味微辛、酸。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祛瘀止痛,续筋接骨。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15~30克;或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汤熏洗。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风湿骨痛,血瘀经闭,产后腹痛。
【化学成分】本品含β-谷固醇,爵床脂素和挥发油等成分。
【使用禁忌】孕妇慎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