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全草类中药——败酱草的中药鉴定要点如下,请各位中药学职称考生仔细查看。
【来源】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或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的全草。
【产地分布】生于山坡林下、路边、沟旁。分布于四川、江西、福建等地。
【采收加工】夏季花开前采挖,晒至半干,扎成束,再阴干。
【药材性状】全长50~100厘米。根茎呈圆柱形,多向一侧弯曲,直径0.3~1厘米,表面暗棕色至紫棕色,有节,节间长多不超过2厘米,上有细根。茎圆柱形,直径0.2~0.8厘米;表面黄绿色至黄棕色,节明显,常有倒生粗毛,质脆,断面中部有髓或细小空洞。叶对生,叶片薄,多卷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羽状深裂至全裂,有5~11裂片,先端裂片较大,长椭圆形或卵形,两侧裂片狭椭圆形至条形,边缘有粗锯齿,上表面深绿色或黄棕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疏生白毛,叶柄短或近无柄,基部略抱茎;茎上部叶较小,常3裂,裂片狭长,有的枝端带有伞房状聚伞圆锥花序。气特异,味微苦。
【性味归经】性凉,味辛、苦。归胃经、大肠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祛瘀排脓。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9~15克,煎服。用治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治疗痈肿疔疮。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败酱烯、异败酱烯,另含黄花败酱皂苷A、黄花败酱皂苷B、黄花败酱皂苷C、黄花败酱皂苷D、黄花败酱皂苷E、黄花败酱皂苷F、黄花败酱皂苷G以及齐墩果酸等。还含白花败酱苷、常春藤皂苷元、β-谷固醇-β-D-葡萄糖苷、败酱皂苷等成分。
【使用禁忌】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