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茵陈的中药鉴定要点如下,请各位中药学职称考生仔细查看。
【来源】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地上部分。
【产地分布】生于山坡、河岸、沙砾地较多。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幼苗高6~10厘米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习称“茵陈蒿”。
【药材性状】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1~3回羽状分裂,小裂片卵形或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茵陈蒿: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2~3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1~2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有短梗;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辛。归脾经、胃经、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清湿热、退黄疸。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湿退黄药。
【临床应用】用量6~15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熏洗。用治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性肝炎。
【药理研究】具有利胆、解热、保肝、降脂、降血压、平喘、抑菌、抗病毒、利尿、抗癌、镇痛、防龋、消炎等作用,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含叶酸、挥发油;花及果中含有6,7-二甲氧基香豆精、氯化钾和绿原酸。另含绿原酸、桉叶素、茵陈色原酮、4-甲基茵陈色原酮、滨蒿内酯、茵陈蒿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脾虚血亏而致的虚黄、萎黄,一般不宜使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