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医执业医师《儿科》鹅口疮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是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涉及到的重要考点,你复习到了吗? 抓住重点可以为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搜集了具体的内容,详情如下:
发病特点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蔓生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名“雪口”。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
病因病机
由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所致。
其主要病变在心脾。
因舌为心之苗,口为脾之窍,脾脉络于舌,若感受秽毒之邪,循经上炎,则发为口舌白屑之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患者。
舌上、颊内、牙龈或上颚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重者可向咽喉处蔓延,影响吸奶与呼吸,偶可累及食管、肠道、气管等。
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于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芽孢及菌丝。
鉴别诊断
白喉:是一种传染病。白喉假膜多起于扁桃体,渐次蔓延于咽或鼻腔等处,其色灰白,不易擦去,若强力擦去则易出血,多有发热、喉痛、疲乏等症状,病情严重。
残留奶块:其状与鹅口疮相似,但以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除去奶块。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本病重在辨别实证、虚证。
实证一般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疼痛哭闹,尿赤便秘;虚证多病程较长,口腔白屑较少,周围不红,疼痛不著,大便稀溏,食欲不振,或形体瘦弱等。
治疗原则
本病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火——清泄心脾积热;
虚火——滋肾养阴降火。
病在口腔局部,除内服药外,当配合外治法治疗。
分证论治
心脾积热证
证候:口腔满布白屑,周围黏膜红赤较甚,面赤,唇红,或伴发热、烦躁、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心泻脾。
代表方剂:清热泻脾散。
虚火上浮证
证候:口腔内白屑散在,周围红晕不著,形体瘦弱,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红,苔少,脉细或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丸。
其他疗法
外治疗法
1.生石膏2.5g,青黛1g,黄连1g,乳香1g,没药1g,冰片0.3g。共研细末,瓶装贮存。每次少许涂患处,1日4~5次。用于心脾积热证。
2.选用冰硼散、青黛散、珠黄散。每次适量,涂敷患处,1日3次。用于心脾积热证。
3.吴茱萸15g,胡黄连6g,大黄6g,生南星3g。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晚上涂于患儿两足心,外加包扎,晨起除去。用于各种证型。
西医治疗
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洗口腔,制霉菌素甘油涂患处,1日3~4次。

以上关于“2020中医执业医师《儿科》鹅口疮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的知识由医学教育网整理,更多医考新闻政策、备考干货请关注医学教育网中医执业医师栏目。最后祝各位医师资格考试备考的考生顺利通过考试,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