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治疗失眠时,强调个体化诊疗和整体观念,认为失眠多由心脾两虚、肝火上炎、心肾不交、痰热内扰等因素所致。针对不同病因病机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 心脾两虚型: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心悸健忘等。治疗以补益心脾为主,常用药物有归脾汤加减,方中的人参、白术、茯苓可健脾养心,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
2. 肝火上炎型:患者常伴有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头晕目赤等症状。治法宜清肝泻火,选用龙胆草、柴胡疏肝解郁;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丹皮凉血活血。
3. 心肾不交型:此类失眠多见于老年人或长期熬夜者,症见五心烦热、盗汗遗精等。治疗原则为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常用药物如知柏地黄丸加减,其中熟地、山茱萸补益肝肾之阴;泽泻利水渗湿;丹皮清热凉血。
4. 痰热内扰型:患者可能伴有胸闷恶心、头晕目眩等不适。治则为化痰清热,安神定志。方剂选用温胆汤加减,半夏燥湿化痰;竹茹清心除烦;枳实行气宽中。
中医治疗失眠除了药物疗法外,还包括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多种非药物治疗方法,以及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调适等综合措施。在具体应用时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并定期随访观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