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疮,又称为下肢溃疡或小腿慢性溃疡,在中医学中属于“疮疡”范畴。其发病原因多与湿热、气滞血瘀、肝肾不足等因素有关。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1. 湿热型:主要表现为患处红肿热痛,有脓性分泌物,伴有口苦咽干、小便黄赤等症状。治疗上宜清热利湿解毒,可用龙胆草、黄柏、车前子等药物煎汤内服,并配合外用如意金黄散等清热解毒消肿的药膏。
2. 气滞血瘀型:患者常感患处疼痛难忍,疮面暗红或紫黯,边缘硬结不平。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可选用桃仁、红花、当归等药物煎汤内服,并局部外敷三七粉或者云南白药等。
3. 肝肾不足型:表现为疮面久治不愈,创面苍白无华,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精神疲倦等症状。治疗上需滋补肝肾、强壮筋骨,可使用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药物制成汤剂服用。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还需结合患者的体质特点及伴随症状综合考虑,灵活调整处方,以达到最佳疗效。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不动,加强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臁疮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