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在中医学中没有明确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急劳”、“虚劳”、“温毒”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正气虚弱、邪毒内侵有关,常见证型主要包括:
1. 热毒炽盛:表现为高热不退,口渴喜冷饮,咽喉红肿疼痛,面赤目赤,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溏烂臭秽,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常用药物如黄连、黄芩、金银花等。
2. 气阴两虚:可见患者面色苍白无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盗汗或自汗,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质淡红少津,苔薄白或剥脱,脉细弱。治疗应益气养阴,方选生脉散加减。
3. 肝肾阴虚:症见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腰膝酸软无力,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女子月经紊乱,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治则滋补肝肾之阴,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等方剂。
4. 血瘀痰凝:患者常伴有局部肿块、疼痛固定不移,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齿衄等症状,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治法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常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等方。
5. 脾肾阳虚: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㿠白,腹胀便溏,小便清长,水肿明显,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疗宜温补脾肾之阳气,可用金匮肾气丸等方剂。
以上即为急性白血病在中医视角下的常见证型及其治法概要,但具体诊疗还需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