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即心脏功能不全,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泵血能力下降,不能满足身体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在中医学中,心衰可以归属于“心悸”、“怔忡”、""喘证""等范畴。中医诊断和鉴别心衰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舌象、脉象以及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 临床表现:患者常表现为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严重时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还可能伴有咳嗽、咳泡沫痰或粉红色泡沫痰等肺淤血症状。部分病人还可以见到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肝脾大等体征。
2. 舌象:心衰患者的舌质多淡胖,苔白腻或者黄腻,反映体内水湿停滞的情况。
3. 脉象:脉细弱无力或结代不齐,提示心脏功能减退。
4. 病因病机分析:
- 心气虚损:长期劳累、情绪波动等因素损伤心脾之气,致使心血不足,心神失养。
- 水湿内停:肾阳虚弱不能温化水液,导致体内水分代谢障碍,形成痰饮停留于胸胁之间,影响心脏功能。
- 血瘀阻络:久病入络,血行不畅,可引起胸部闷痛、面色晦暗等症状。
5. 辅助检查:虽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但在现代临床实践中,通常还需要结合西医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6. 鉴别诊断:
- 与肺病所致呼吸困难相鉴别:肺系疾病多因外感风寒湿邪或内伤饮食所引起,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症状。而心衰引起的呼吸困难则更多地与心脏功能减退有关。
- 与其他心脏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相鉴别:这些疾病虽然也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但其原发性疾病的特点不同。
总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细致地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是诊断和鉴别心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