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在中医学中是指不正常的出汗现象,主要分为自汗和盗汗两大类。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虚:气有固摄作用,气虚则固摄无力,卫外功能减弱,不能很好地控制汗液的正常排泄,从而导致自汗。
2. 阴虚:阴虚火旺,夜间人体静卧时阳气内归于五脏六腑,使相对静止状态下的阴液更加亏虚,虚火上炎,迫津外泄而出现盗汗。
3. 血虚:血为阴中之精,能养心安神。若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导致自汗或盗汗。
4. 湿热内蕴:湿热困脾,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水湿停滞体内,湿热上蒸可引起头面、胸胁等部位的局部多汗。
5. 肝郁气滞: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导致气机不畅,久之化火伤阴,出现盗汗等症状。
6. 心脾两虚:思虑过度,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心脾同病,气血不足,不能固摄津液,引发自汗或盗汗。
7. 肾精亏损:肾藏精,主水液代谢。若肾中精气亏乏,则封藏之职失司,可致全身性多汗或者夜间加重的盗汗。
以上就是中医对汗证主要病因的一些认识,临床诊断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