痫病,也就是癫痫,在中医中属于“瘛疭”、“痰厥”等范畴。治疗时多采用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气血、平衡阴阳,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常用的针刺穴位有:
1.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上,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此穴能升清降浊,开窍醒脑。
2. 风府穴:在后颈部,当枕骨粗隆下凹陷中,即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具有镇静安神、祛风解痉之效。
3.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此穴可滋阴降火,对因肝肾不足引起者尤为适用。
4. 合谷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当拇指张开时,在最高点处取穴。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有清热解表、平肝息风的作用。
5.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此穴能健脾和胃,强身健体,对癫痫患者体质虚弱者有益。
6. 内关穴:在腕掌侧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有宁心安神、调气止痛之效。
7. 神门穴:位于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此穴能养心安神,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帮助。
8.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气海为任脉之要穴,可温补元气、固肾益精。
9. 关元穴:位于小腹正中线,脐下3寸。关元为人体先天之本,后天之基,具有强壮作用,适用于癫痫发作频繁者。
以上穴位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使用,并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中药调理等综合施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由专业医师进行指导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