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在中医中的认识,主要归属于“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等范畴。中医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心、肺、脾、肾等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心脏本身的功能减退,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水液代谢失常,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1. 心悸:表现为患者自觉心跳异常或强烈,伴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在中医看来,这多因心血不足、心阳虚弱或者心神不宁所致。
2. 怔忡: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悸状态,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表现,属于心阳虚衰的表现。
3. 喘证:即呼吸困难,患者常感气短不足以息。中医认为这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中肺主气司呼吸,脾为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以养全身,肾藏精纳气对维持正常呼吸有重要作用。
4. 水肿:心力衰竭时体液循环障碍可引起下肢乃至全身浮肿。中医认为此症多因脾肾阳虚,不能温煦四肢、化生津液所致。
治疗上,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等方法,并配合针灸、拔罐、食疗等多种手段综合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