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在中医学中主要归属于“哮”或“喘”的病证范畴。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情志不遂等因素导致的痰饮内停、气机不利、肺失宣降等病理变化。
具体来说:
1. 哮: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哮”是指呼吸时伴有喉中有声,发作性、阵发性的症状。中医认为哮病多因素体虚弱,或长期劳累过度,导致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易感受外界风寒湿邪;同时,饮食不当(如过食肥甘厚味)可致脾胃运化失常,生痰化饮,上犯于肺,形成“伏痰”。当遇到诱因时,伏痰被激发而发为哮病。
2. 喘:喘是指呼吸急促、困难的症状。中医认为喘证可以分为实喘和虚喘两大类。实喘多由外邪侵袭(如风寒、暑湿等)、情志抑郁等因素引起;虚喘则多因肺脾肾功能虚弱所致,表现为气息短促、声低懒言等症状。
综上所述,在中医学里,哮喘主要被归类于“哮”和“喘”的范畴,并且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多种证型。治疗时需辨证施治,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