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对于脑梗死这类病症的认识主要基于其病因与病机的理解。中医认为,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血两虚:长期的劳累、饮食不当或慢性疾病导致人体正气虚弱,特别是心脾两脏功能减退,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以生血养神,从而形成气血不足的状态。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则易引起脑部供血障碍。
2. 痰湿内阻:过食肥甘厚味、饮酒无度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常,产生痰浊;加之肝气郁结,脾虚湿盛,使痰湿更甚。痰湿上蒙清窍(即大脑),阻碍气血流通,导致脑络闭塞。
3. 血瘀阻滞:情绪波动、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可引起肝火旺盛,进而伤及心脉;或因久病体弱,血脉凝涩,形成血瘀。血瘀不仅影响血液循环,还会加重脑部缺氧情况,促发脑梗死的发生。
4. 肝肾阴虚: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肝肾之阴不足更为明显。肝肾同源,二者相互滋养,一旦出现亏损,则易引发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为脑梗死提供了病理基础。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脑梗死的病机主要涉及气血两虚、痰湿内阻、血瘀阻滞及肝肾阴虚等方面。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采取相应的调补气血、化痰祛湿、活血化瘀和滋补肝肾等方法进行综合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