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大脑部分区域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病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钙化等病理改变形成斑块,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血流受阻。
2. 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可引起心源性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并堵塞血管,引发脑梗死。
3. 小血管病变:包括高血压引起的细小动脉玻璃样变性和微动脉瘤形成;糖尿病所致的微循环障碍以及遗传因素导致的小血管异常等均可造成局部血流减少或中断。
4. 血液成分改变:如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脱水等因素使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发生脑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堵塞。
5. 其他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肥胖等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感染性疾病、肿瘤转移至颅内压迫或侵犯血管等情况也可能诱发脑梗死。
针对上述病因,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例如控制高血压、高血脂水平,改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原发病等都是重要的防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