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黄帝内经·灵枢》中的《经脉别论》篇,营卫二气的运行机制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气和卫气都是人体正气的一部分,但它们的功能和运行路径有所不同。
首先,《经脉别论》指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这里强调了人体的气血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消化吸收后转化为精微物质,再由肺部输布到全身各个脏腑。营卫二气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
具体来说:
1. 营气:营气主要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组成,具有滋养作用。它沿着十二经脉循环运行,与血液相伴而行,主要分布在血脉之中。“营出于中焦”,即从脾胃开始生成,并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散布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
2. 卫气:卫气则较为轻清,主要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经过三焦(尤其是上焦心肺)转化而来。“卫出于下焦”,指其生成于肾,但实际上是通过肺的呼吸运动与外界空气相合而成。卫气运行在体表肌肤之间,具有温煦、防御外邪的作用。
《经脉别论》还提到:“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意味着营气主要在血脉内部流动,而卫气则在血脉之外活动。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总之,《经脉别论》对营卫二气的生成、分布及运行规律做了详细的阐述,对于理解中医基础理论以及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