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哪些腧穴常用作诊断疾病依据?

在中医诊断学中,腧穴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作用。腧穴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点,通过观察这些穴位的反应情况,如颜色变化、形态改变、触痛等,可以辅助判断体内脏腑功能状态及疾病性质。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腧穴及其在诊断上的应用:
1. 合谷(LI4):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此穴对于诊断头痛、牙痛等病症有重要参考价值。
2. 足三里(ST36):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该穴位是脾胃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可用于判断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3. 太溪(KI3):位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此穴对肾虚症状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腰膝酸软、耳鸣等。
4. 曲池(LI11):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适用于观察风热感冒、皮肤病等问题。
5. 三阴交(SP6):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的诊断有帮助作用。
6. 神阙(CV8):即肚脐位置。观察此穴可以了解脾胃功能和腹部情况,对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7. 风池(GB20):位于耳后乳突骨下凹陷处,当枕骨下方与胸锁乳突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对于颈部僵硬、头痛等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8. 内关(PC6):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此穴对心脏疾病如心悸、胸闷等症状的判断有辅助作用。

通过综合分析上述穴位的变化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应由具有专业资格的中医师进行操作和解读。
正保医学教育网
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
打开APP
全部评论(0打开APP查看全部 >
精品课程

中医执业-高效定制班

直播+录播 含班级服务

4180

查看详情
0
0
0
评论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