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在中医学里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其主要病理机制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以致“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消渴病机的关键在于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具体表现为:
1. 肺热津伤: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在消渴病中,由于燥热伤及肺之清肃,导致津液耗损,不能布散全身,出现口干、多饮等症状。
2. 胃火炽盛: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食物。若胃中积热,则消耗大量水谷精微物质以助燃烧,造成食量大增但仍感饥饿,表现为多食。
3. 肾阴亏虚: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在消渴病过程中,长期的燥热耗损真阴,导致肾之封藏功能受损,出现尿频、夜尿增多及体重减轻等症。
根据上述三脏的功能特点及其病理变化,中医将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
-
上消:以肺热津伤为主,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多饮等症状。
-
中消:以胃火炽盛为特征,突出症状是食欲亢进但体重下降。
-
下消:指肾阴不足所致的病变,患者常有尿频量多、夜间尤甚,并伴有身体消瘦。
在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主症及伴随症状来判断属于哪种类型的消渴,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上消者重在清肺润燥;中消则需清胃泻火;下消则应滋阴补肾。通过辨证施治,达到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