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儿科学中,哮喘被归类为“哮证”或“喘证”,但更倾向于称之为“小儿哮喘”。这一疾病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加之感受外邪(如风寒、风热)或者内生痰湿等因素诱发。具体来说: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病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体质因素、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其中,体质因素主要指小儿脏腑娇嫩,肺脾肾功能未充;外因则多为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导致肺气失宣;内因主要是饮食不当,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生湿化痰,上扰于肺。
2. 病位:哮喘的病变主要在肺,但与脾、肾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脾为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当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不纳气时,则易发哮喘。
3. 辨证分型: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体质特点,可将小儿哮喘分为寒哮、热哮、虚哮等不同类型。例如,寒哮表现为咳嗽声重、痰白清稀、畏冷肢凉;热哮则见咳喘气促、喉间痰鸣、面赤口渴;而虚哮多因肺脾肾虚弱所致,患者常有神疲乏力、易汗出等症状。
4. 治疗原则:中医儿科治疗哮喘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强调调理脏腑功能,扶正祛邪。具体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用贴敷、针灸推拿等,旨在缓解症状、控制发作、改善体质。
综上所述,在中医儿科学中,哮喘属于肺系疾病范畴,治疗时需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