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一类疾病。其发生机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动性增高: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负责产生和控制心脏节律。当某些心肌细胞由于病理原因(如缺血、炎症等)而获得异常的自律性时,这些细胞可能会成为新的起搏点,引发异位激动,导致过早搏动或快速性心律失常。
2. 触发活动:在特定条件下,比如药物作用、电解质紊乱等因素的影响下,某些心肌细胞会出现后除极现象(包括早期和延迟两种),这种异常的电活动可以触发额外的心跳,形成各种类型的室性和房性早搏等。
3. 折返机制:当心脏内存在功能性或解剖学上的传导障碍时,电信号可能在局部区域形成一个闭合路径,在此循环往复地传播。如果折返环路的长度和速度满足一定条件,则可引起持续的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速等。
4. 传导系统异常:心脏内正常的电活动依赖于特定结构(包括窦房结、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网)来维持有序传播。当这些部位出现病变时,可能导致传导阻滞或异常通道的形成,进而引发各种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
5. 离子通道病:部分遗传性心脏病患者由于编码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相应离子流改变,影响心脏复极过程,易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以上就是心律失常的主要发生机制。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具体病因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