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瘤,在中医学范畴内,实际上是指西医中的皮脂腺囊肿。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由于皮肤的皮脂腺导管阻塞,导致皮脂积聚而形成的囊性包块。在中医理论中,脂瘤多因体质因素、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情志内伤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加之气血凝滞于肌肤之间所形成。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脂瘤可以归属于“痰核”、“肉瘤”或“流注”的范畴。其中,“痰核”强调了其与体内水液代谢异常有关;“肉瘤”则更多地反映了病变部位在肌肉组织中;而“流注”则指出了病邪流窜、停聚于局部的特点。
治疗上,中医主张内外兼治。内服药物多以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为主,如使用夏枯草、连翘、浙贝母等药材;外治法则包括针灸、拔罐、中药溻渍等方法,旨在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消肿止痛。在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
总之,脂瘤虽然不是恶性肿瘤,但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出现感染甚至恶变的情况,因此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