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性心律失常,也称为心动过缓,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次数低于正常范围(成人通常为60-100次/分钟),导致血液循环效率降低。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原因较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首先,心脏传导系统的疾病是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之一。心脏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电信号传递系统,负责控制心跳的节律和频率。当这个系统出现异常时,如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等,就可能导致心跳过缓。
其次,某些药物也可能引发或加重心动过缓的症状。比如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洋地黄类药物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等,在治疗其他心脏疾病时可能会对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
再者,代谢异常和电解质紊乱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情况都可能干扰心脏正常的电传导过程,导致心跳变慢。
此外,心脏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可损害心脏组织,影响其正常工作性能;以及一些非心脏性疾病如脑血管意外、颅内压增高等亦能通过神经反射机制作用于心脏,引发缓慢性心律失常。
最后,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心脏传导系统老化,更容易发生心动过缓现象。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及用药情况等因素,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