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而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类型。其血象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血液检查中可以观察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减小,通常小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降低,一般低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下降,常低于31%。这些变化反映了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合成不足和红细胞体积变小。
其次,外周血涂片检查时可发现红细胞形态异常,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区扩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异形红细胞增多的现象,如棘形或靶形红细胞。
此外,在骨髓象方面,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骨髓增生活跃度正常或者轻度活跃,但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而巨核细胞系统和粒系无明显异常。同时,由于铁缺乏,骨髓中铁颗粒减少甚至消失,这在铁染色检查中有明显的体现。
最后,在实验室检测方面,血清铁水平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以及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是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些生化指标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确诊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上述各项检查结果,可以对缺铁性贫血做出准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