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在现代医学中被定义为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或梗死的一类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则可以归属于“胸痹”、“真心痛”的范畴。在《黄帝内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对类似症状的描述,如“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这与冠心病患者所表现出的心前区疼痛、放射至背部或左臂等症状相吻合。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多因情志不遂(情绪波动)、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劳逸不当等因素导致气滞血瘀、痰浊内生,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具体来说:
1. 气滞:长期忧思恼怒可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减弱,生成痰湿;同时也能引起心脉不畅,出现胸闷等症状。
2. 血瘀:血行不畅或凝固成块,形成血瘀。血瘀是冠心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病理变化之一,可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产生剧烈的心绞痛。
3. 痰浊:过食肥甘厚腻之品易生痰湿,痰阻胸中,阻碍气血运行,引起胸部不适。
因此,在中医治疗上,通常会采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痰软坚等方法来改善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同时,结合患者个体差异,采取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