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在中医学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归属于“积聚”、“臌胀”、“黄疸”等范畴。中医认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与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导致气滞血瘀、痰浊凝结、正虚邪实等病理变化。因此,在辨证分型时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1.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胸胁胀痛或刺痛,固定不移,情绪抑郁加重,面色晦暗,口干苦,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涩。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2. 痰湿凝结型:患者常感脘腹胀满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身体沉重,大便溏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或濡。治法宜健脾燥湿、化痰散结。
3. 湿热蕴毒型: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但不多饮,尿黄赤短少,皮肤巩膜黄染,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利湿。
4. 正虚邪实型:此类型患者多表现为极度消瘦乏力,面色苍白无华,精神萎靡不振,纳差便溏,夜尿频多,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无力。治疗上应扶正祛邪,补益气血。
以上四种类型并非完全独立存在,在实际临床中可能会出现兼夹证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