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其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在血清酶学指标中,首选的是淀粉酶和脂肪酶。
淀粉酶是最早被用于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酶之一,它由胰腺分泌,在小肠内分解碳水化合物。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淀粉酶水平较低。当发生急性胰腺炎时,由于胰腺组织受损,大量淀粉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淀粉酶水平显著升高。通常在发病后2-12小时内即可检测到血清淀粉酶水平的升高,并且可以持续3-5天。
然而,近年来脂肪酶逐渐成为更受青睐的诊断指标。与淀粉酶相比,脂肪酶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脂肪酶同样由胰腺分泌,在小肠内分解脂肪。在急性胰腺炎发作后,血清脂肪酶水平通常会在4-8小时内开始升高,并且可以持续7-14天。因此,脂肪酶不仅可以更早地反映胰腺损伤,还可以在淀粉酶水平下降后的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敏感性。
临床上,医生通常会同时检测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水平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如果两者中任何一个显著升高(通常是正常上限值的3倍以上),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初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血清酶学指标是重要的诊断工具,但它们并非绝对特异性指标,其他疾病如胆石症、肠梗阻等也可能导致这些酶水平升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征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来做出最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