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风寒药是中医医术确有专长的常见考点,为帮助大家了解发散风寒药考点,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解答相关知识点如下: 
1.麻黄 
【性能】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 
(1)风寒感冒。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要药。多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 
(2)咳嗽气喘。宣肺平喘作用强。为肺气壅遏所致喘咳要药。 
(3)风水水肿。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2.桂枝 
【性能】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应用】 
(1)风寒感冒。对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使用。 
(2)寒凝血滞诸痛证。 
(3)痰饮、蓄水证。 
(4)心悸。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3.紫苏 
【性能】辛,温。归肺、脾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应用】 
(1)风寒感冒。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闷,用之尤宜。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3)进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4.生姜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5.香薷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风寒感冒;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易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6.荆芥 
【性能】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应用] 
(1)外感表证。无论风寒还是风热表证,均可广泛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炒炭有止血作用。 
(4)吐衄下血。 
【用法用量】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瘆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7.防风 
【性能】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 
(1)外感表证。无论风寒还是风热表证,均可使用。 
(2)风疹瘙痒。 
(3)风湿痹痛。 
(4)破伤风证。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8.羌活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病证】风寒感冒;风寒湿痹。 
9.白芷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此外,本品祛风止痒,可用治皮肤风湿瘙痒。 
10.细辛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喘。 
【用量用法】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阴伤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11.藁本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2.苍耳子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不宜使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13.辛夷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 
【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鼻渊。 
以上是“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发散风寒药考点汇总”的全部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