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中医外科学:肛漏的病因病机、肛漏的诊断与分类”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在关注,为方便大家了解,在此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肛漏的病因病机
肛痈溃后,余毒未尽,蕴结不散,血行不畅,疮口不合,日久成漏;亦有虚劳久嗽,肺、脾、肾亏损,邪乘于下,郁久肉腐成脓,溃后成漏。
现代医学认为,肛瘘与肛周脓肿分别属于肛周间隙化脓性感染的两个病理阶段,急性期为肛周脓肿,慢性期即为肛瘘。
肛漏的诊断与分类
1.临床表现
(1)肛漏的主要症状 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和不同性别,但以成年人为多见。通常有肛痈反复发作史,并有自行溃破或曾作切开引流的病史。
1)流脓:局部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久不收口。一般初形成的漏流脓较多,有粪臭味,色黄而稠;久之,则脓水稀少,或时有时无,呈间歇性流脓;若过于疲劳,则脓水增多,有时可有粪便流出;若脓液已少而突然又增多,兼有肛门部疼痛者,常表示有急性感染或有新的支管形成。
2)疼痛:当瘘管通畅时,一般不觉疼痛,而仅有局部坠胀感。若外口自行闭合,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疼痛,或有寒热;若溃破后脓水流出,症状可迅速减轻或消失。但也有因内口较大,粪便流人管道而引起疼痛,尤其是排便时疼痛加剧。
3)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引起瘙痒,有时可伴发肛周湿疮。
(2)查体 肛门视诊可见外口,外口凸起较小者多为化脓性;外口较大,凹陷,周围皮肤暗紫,皮下有穿凿性者,应考虑复杂性或结核性肛漏。低位肛漏可在肛周皮下触及硬索,高位或结核性者一般不易触及。以探针探查,常可找到内口。
(3)分类
1)单纯性肛漏:指肛门旁皮肤仅有一个外口,直通人齿线上肛隐窝之内口者,称为完全漏,又叫内外漏;若只有外口下连瘘管,而无内口者,称为单口外漏,又叫外盲漏;若只有内口与瘘管相通,而无外口的,称为单口内漏,又叫内盲漏。
2)复杂性肛漏:指在肛门内、外有三个以上的开口;或管道穿通两个以上间隙;或管道多而支管横生;或管道绕肛门而生,形如马蹄者,称为马蹄形肛漏。
1975年全国首届肛管直肠学术会议制定了肛漏的统一分类标准,以外括约肌深部画线为标志,漏管经过此线以上者为高位,在此线以下者为低位,其分类如下:
低位单纯性肛漏:只有一个漏管,并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内口在肛窦附近。
低位复杂性肛漏:漏管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有两个以上外口,或两条以上管道,内口在肛窦部位。
高位单纯性肛漏:仅有一条管道,漏管穿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
高位复杂性肛漏:有两个以上外口及管道有分支窦道,其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有一个或两个以上内口者。
(4)肛漏的发展规律 将肛门两侧的坐骨结节画一条横线,当漏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离肛缘4cm以内,内口在齿线处与外口位置相对,其管道多为直行;如外口在距离肛缘4cm以外,或外口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其漏管多为弯曲或马蹄形。
2.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X线碘油造影术:可显示漏管走行、深浅、有无分枝及内口的位置,与直肠及周围脏器的关系等,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3.鉴别诊断
(1)肛门部化脓性汗腺炎 是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慢性炎性疾病,常可在肛周皮下形成漏管及外口、流脓,并不断向四周蔓延。检查时可见肛周皮下多处漏管及外口,皮色暗褐而硬,肛管内无内口。
(2)骶前畸胎瘤溃破骶前畸胎瘤是胚胎发育异常的先天性疾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如肿瘤增大压迫直肠可发生排便困难。若继发感染,可从肛门后溃破而在肛门后尾骨前有外口,但肛门指诊常可触及骶前有囊性肿物感,而无内口。手术可见腔内有毛发、牙齿、骨质等。
相关推荐:
2020年全国各省市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考试报名汇总
浙江省中医医术专长医师考核考试时间延迟通知汇总!
中医医术专长考核-【中医妇科学】常见知识点汇总
考点精粹!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五脏之间的关系
上文关于“肛漏的病因病机、肛漏的诊断与分类”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信息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