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胎漏、胎动不安的中医病因”是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中涉及到的重点考点,你复习到了吗? 抓住重点可以为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备考,医学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搜集了具体的内容,详情如下:
(一)定义
妊娠期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胎漏”,亦称“胞漏”或“漏胎”。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胎漏、胎动不安是堕胎、小产的先兆,多发生在妊娠早期,少数在妊娠中期。西医称之为“先兆流产”。
(二)堕胎、小产、暗产的定义
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为“小产”,亦称“半产”。还有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
(三)病因病机
导致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妊娠是胚胎、胎儿在母体子宫内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母胎必须互相适应,中医把母、胎之间的微妙关系以“胎元”来涵盖。胎元包括胎气、胎儿、胎盘三个方面含义。《简明中医辞典》解释胎气为“胎儿在母体内所受精气”。胎气、胎儿、胎盘任何一方有何题,均可发生胎漏、胎动不安。引起冲任损伤、胎元不固的常见病因病机有肾虚、血热、气血虚弱和血瘀。
1.肾虚
父母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大病久病及肾,或孕后房事不节伤肾耗精,肾虚冲任损伤,胎元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
2.血热
素体阳盛血热或阴虚内热,或孕后过食辛热,或感受热邪,热伤冲任,扰动胎元,致胎元不固。
3.气血虚弱
母体气血素虚,或久病大病耗伤气血,或孕后思虑过度,劳倦伤脾,气血生化不足,气血虚弱,冲任匮乏,不能固摄滋养胎元,致胎元不固。
4.血瘀
宿有癥瘕瘀血占据子宫,或孕后不慎跌仆闪挫,或孕期手术创伤,均可致气血不和,瘀阻子宫、冲任,使胎元失养而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
胎漏、胎动不安既有单一的病机,又常有脏腑、气血、经络同病,虚实错杂的复合病机,如肾脾虚弱或肾虚血瘀,临证中必须动态观察病机的兼夹及其变化。
(四)治疗原则
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要点主要是抓住阴道出血、腰酸、腹痛、下坠四大症状的性质、轻重程度及全身表现,以辨其虚、热、瘀及转归。四大症较轻而妊娠滑脉明显,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B超检查胚胎存活者,治疗以补肾安胎为大法,根据不同的证型施以补肾健脾、清热凉血、益气养血或化瘀固冲。当病情发展,四大症加重而滑脉不明显,早孕反应消失,尿妊娠试验转阴,出现胎堕难留或胚胎停止发育时,又当下胎益母。
(五)辨证论治
1.肾虚证
主症: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腰酸,腹痛,下坠,或曾屡孕屡堕,头晕耳鸣,夜尿多,眼眶黯黑或有面部黯斑,舌淡黯,苔白,脉沉细滑,尺脉弱。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加减。常用菟丝子、续断、桑寄生、阿胶、党参、白术等。
若腰痛明显,小便频数或夜尿多,加杜仲、覆盆子、益智仁,加强补肾安胎、固摄缩泉之功;若小腹下坠明显,加黄芪、升麻益气升提安胎,或用高丽参另炖服;若阴道出血不止,加山萸肉、地榆固冲止血;若大便秘结,选加肉苁蓉、熟地黄、桑椹滋肾增液润肠。临证时结合肾之阴阳的偏虚,选加温肾(如杜仲、补骨脂、鹿角霜)或滋阴(如山萸肉、二至丸、怀山药)安胎之品。
滋肾育胎丸,每次5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血热证
主症: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腰酸,口苦咽干,心烦不安,便结溺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方药:保阴煎或当归散(《金匮要略》)加减。常用生地黄、熟地黄、白芍、山药、续断、黄芩、黄柏、甘草等。
3.气血虚弱证
主症:妊娠期少量阴道出血,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空坠而痛,腰酸,面色白,心悸气短,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略滑。
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胎元饮(《景岳全书•妇人规》)加减。常用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黄、杜仲、陈皮。
若气虚明显,小腹下坠,加黄芪、升麻益气升提,固摄胎元,或加服高丽参6~10g另炖服,每周1~2次,连服1~2周,以大补元气。若腰酸明显,或有堕胎史,亦可与寿胎丸合用,加强补肾安胎之功。
4.血瘀证
主症:宿有癥积,孕后常有腰酸腹痛下坠,阴道不时出血,色黯红,或妊娠期跌仆闪挫,继之腹痛或少量阴道出血,舌黯红,或有瘀斑,脉弦滑或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补肾安胎。
方药: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合寿胎丸加减。常用菟丝子、续断、桑寄生、阿胶、桂枝、茯苓、丹皮等。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疾病
国家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腧穴的定位方法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针眼的临床表现和中医治法
以上分享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胎漏、胎动不安的中医病因”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如果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