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听

公卫助理-临床综合(2024)-基础学习[无忧实验]

  • 目录
  • 讲义

购买课程后,有效期内所有章节讲座可不限次数、不限时间播放学习。

卫生法规
第01讲 卫生法基础知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第02讲 传染病防治法
第03讲 职业病防治法、疫苗管理法
第04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05讲 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献血法
第06讲 医师法、医疗损害责任
第07讲 精神卫生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第08讲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
第09讲 放射诊疗、处方、抗菌药物、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第10讲 药事法
您可以免费试用讲义功能,购买课程后,可对讲义进行下载、打印。
  儿童感染性疾病
  儿童常见发疹性疾病
  1.病毒所致:
  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和手足口病。
  2.细菌所致:
  猩红热: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麻疹
  1.概述
  ①病原体:麻疹病毒。
  ②传染源:麻疹患者。
  ③传染性在出疹前、后5天,如并发肺炎等并发症,则传染性可延至出疹后10天
  ④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⑤免疫: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可获终身免疫。
  2.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为:
潜伏期 潜伏期末可有低热、精神萎靡和烦躁不安等全身不适
前驱期 也称出疹前期,一般持续3~4天。①发热;②“上感”症状;③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④其他:全身不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呕吐、腹泻
出疹期 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疹出热盛”,持续3~4天。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部、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延至躯干和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
恢复期 若无并发症,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并留棕色色素沉着。此为后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3.并发症
  (1)喉、气管、支气管炎:麻疹病毒本身可引起呼吸道炎症。
  (2)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5岁以下儿童
  (3)心肌炎:轻者仅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一过性心电图改变;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4)麻疹脑炎:临床表现和脑脊液变化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病死率高,20%以上留有运动、智力神经系统后遗症。
  (5)营养障碍:维生素A缺乏——干眼症
  (6)结核病恶化:发展为粟粒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4.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加强护理。给予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补充足够的水分。
  (2)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小剂量的退热剂,切忌退热过猛;
  烦躁可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剧咳时用祛痰镇咳剂。
  继发细菌感染可用抗生素。
  麻疹患儿应给予维生素A,有维生素A缺乏性眼症者须在24小时后和4周后再各服1剂。
  (3)并发症的治疗: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
  5.预防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一般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
  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
  对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隔离检疫3周,接受过被动免疫者可延至4周。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季节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3)被动免疫: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肌注免疫球蛋白。
  (4)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为8个月。8~24月龄儿童要完成2剂次接种。
  
  风疹
  1.概述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的病毒性发疹性传染病。风疹病毒经飞沫传播或经胎盘传播。
  其临床特征:全身症状轻,皮疹类似于轻型麻疹,为持续约3日的斑丘疹,枕后、耳后和颈后淋巴结肿大及压痛。
  妊娠早期的风疹可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2.临床表现
  可分为后天性风疹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1)后天性风疹:前驱期短或不显,表现“上感”症状。发热第1~2天出疹并于一天内出齐。
  出疹顺序:面部→颈部→躯干→四肢,疹退时体温恢复正常。
  (2)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若母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经胎盘至胎儿,可引起流产、死胎。活产儿可患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表现永久性器官畸形和组织损伤。
  3.治疗原则
  无特殊治疗。主要是一般治疗、对症支持治疗。
  4.预防
  (1)隔离患者至出疹后5~7天。孕妇(尤其早孕)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
  (2)保护易感者:
  ①风疹疫苗接种:95%产生抗体。适用年龄为15个月至青春发育期。
  ②高效免疫球蛋白:用于体弱、妊娠早期接触风疹者,可起预防作用。
  
  幼儿急疹
  1.概述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一种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
  病原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
  2.临床表现
  (1)潜伏期:5~15天,平均10天。
  (2)发热期:突起高热,体温39~40℃,持续3~5天,可伴有惊厥。咽峡部充血、头颈部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
  (3)出疹期:发热3~5天体温骤退,同时出现皮疹。(热退疹出)皮疹呈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主要见于躯干、颈面部和近端肢体。皮疹于1~2天消退,无色素沉着,也无脱屑。
  3.治疗原则
  无特殊治疗。主要是一般治疗、对症支持治疗。
  
  水痘
  1.概述
  病原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空气飞沫传播。
  2.典型水痘临床表现
  (1)潜伏期:10~23天,一般14天左右。出疹前1天可有低热、厌食。
  (2)皮疹的特点:开始为成批的细小、红色斑疹或丘疹,6~8小时演变成清亮、泪滴状水疱疹,壁薄易破形成溃疡。24h内疱液从清亮转为浑浊,然后从中心干缩而结痂。由于演变快,故在皮肤上同时存在斑疹、丘疹、水疱疹和结痂疹(四种皮疹分批出现,高峰时“四世同堂”)
  (3)出疹顺序:皮疹呈向心性,开始为头皮、面部、躯干和腰部,四肢远端较少。
  3.并发症
  (1)继发细菌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最为常见严重时可导致脓毒症
  (2)水痘脑炎:可发生在出疹前,多发生在出疹后2~6天。临床症状与一般脑炎相似。
  (3)水痘肺炎:多见于免疫缺陷和新生儿,发生在患病后1~6天。
  (4)其他:可发生周围神经炎、肾炎、肝炎、心肌炎、关节炎等。
  4.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首选阿昔洛韦
  (2)对症治疗:如剪短病儿指甲,戴手套以防抓伤,勤换内衣,可用消毒水洗浴、局部涂以2%甲紫溶液,也可以涂以阿昔洛韦乳剂。必要时使用镇静剂。
  (3)防治继发细菌感染:可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
  5.预防
  (1)隔离患者:隔离患者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对接触的易感者检疫3周
  (2)保护易感者:1岁以上未患过水痘者可注射水痘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
  
  手足口病
  1.概述
  病原体:肠道病毒71型(EV71)
  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
  2.临床表现
  (1)普通病例:
  潜伏期:2~14天不等,平均3~5天。
  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也可出现类似皮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明显。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
  皮疹主要位于手、足的掌侧面,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四不特征”)。预后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
  (2)重症病例:
  少数病例,尤其是婴幼儿,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可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严重表现。
  ①有手足口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同时伴有脑膜炎、脑脊髓炎、脑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②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和地区发病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但有发热,同时伴有上述重症表现时,临床诊断困难,应高度警惕。需结合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3.治疗原则
  (1)在患病期间,注意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2)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
  (3)对症治疗:针对发热、呕吐、腹泻等进行相应处理。
  (4)可服用抗病毒药物、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维生素C等。肠道病毒(EV71)属RNA病毒,更昔洛韦治疗无效
  (5)有严重并发症者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并采用其他相应抢救措施进行治疗。
  4.预防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传染性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尤其是可发生托幼机构集体发病现象,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
  
  猩红热
  1.概述
  猩红热是由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鲜红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为特征。
  2.临床表现
前驱期 起病急,体温38~39℃。伴有咽痛、头痛和腹痛。病初舌被白苔。4~5天后,白舌苔脱落,舌乳头红肿突起,称杨莓舌
出疹期 皮疹的特点为:全身皮肤弥漫性充血发红,其间广泛存在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细小丘疹,呈鸡皮样皮疹,触之砂纸感
面部潮红无皮疹,口唇周围发白,形成口周苍白圈
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及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其间有出血点,形成明显的横纹线,称为帕氏(Pastia)线
恢复期 一般情况好转,体温正常,皮疹沿出疹顺序消退。疹退1周后开始脱皮,面部躯干糠屑样脱皮,手足大片状脱皮
  3.并发症
  化脓性并发症包括中耳炎、乳突炎、淋巴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及蜂窝织炎。
  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脑膜炎和骨髓炎。少数患者病后2~3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4.治疗原则
  (1)抗生素治疗:
  首选青霉素,肌注或静滴,共10~14天。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
  (2)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供给充足水分和营养,防止继发感染。
  5.预防
  (1)隔离传染源: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至少24小时。
  (2)切断传染源:消毒处理患者的分泌物及污染物,戴口罩检查患者。
  (3)保护易感者:有明确接触史者一般无须药物预防,但若为体弱儿童,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
  患儿,2岁。4天前发热、流涕、结膜充血、畏光。今晨发现耳后及颈部有淡红色斑丘疹。体温39℃,两颊黏膜充血。最可能的诊断是
  A.风疹
  B.幼儿急疹
  C.猩红热
  D.肠道病毒感染
  E.麻疹
  最容易并发维生素A缺乏症的是
  A.幼儿急疹
  B.麻疹
  C.川崎病
  D.风疹
  E.咽结合膜热
  麻疹合并肺炎需隔离至出疹后
  A.5天
  B.7天
  C.10天
  D.15天
  E.21天
  特征表现为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高热3~5天后热退疹出的是
  A.幼儿急疹
  B.麻疹
  C.风疹
  D.水痘
  E.猩红热
  水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肺炎
  B.心肌炎
  C.脑炎
  D.血小板减少
  E.皮肤感染
购买课程后可享受对所有课程记录笔记的功能 。
登录/注册后可对试听课程进行记笔记操作,笔记内容可查看和再编辑 。

学员购买课程后方可进行提问!

专职老师全天候在线答疑,学员提交到答疑板上的问题最快将在8小时内即可得到准确答复,高效答疑!

去购买课程
学员问答
暂无答疑
观看该课程的人还喜欢
暂无推荐视频
下载“医学教育网”APP,体验更多服务
立即体验完整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