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治疗具体措施包括哪些?想必大家比较感兴趣,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其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和毒性作用则常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生长发育中的小儿对药物的毒副反应较之成年人更为敏感。小儿疾病大多危重而多变,选择药物须慎重、确切,更要求剂量恰当,因此必须了解小儿药物治疗的特殊性,掌握药物性能、作用机制、毒、副反应、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精确的剂量计算和适当的用药方法。
(一)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 由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体液的细胞膜的通透性、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程度、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和肾脏排泄等因素的影响,药物治疗在小儿有下述特点:
1.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因年龄而异 如巴比妥类、吗啡、四环素在幼儿脑浓度明显高于年长儿。
2.小儿对药物的反应因年龄而异 吗啡对新生儿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明显多于年长儿,麻黄碱使血压升高的作用在未成熟儿却小得多。
3.肝脏的解毒功能不足 特别是新生儿和早产儿,肝脏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增加了血药浓度和毒性作用。
4.肾脏的排泄功能不足 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的肾功能不成熟,药物及其分解产物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延长,增加了药物的毒、副反应。
5.先天遗传因素 要考虑家族中有遗传病史的患儿对药物的先天性异常反应;对家族中有药物过敏史者要慎用某些药物。
(二)药物选择 选择用药的主要依据是小儿年龄、病种和病情,同时要考虑小儿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和药物的远期影响。
1.抗生素 小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故常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儿科工作者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适应证,更要重视其有害的一面。对个体而言,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使体内微生态紊乱,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对群体和社会来讲,广泛、长期地滥用广谱抗生素,会对整个微生态环境、进而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此外,临床应用某些抗生素时须注意其毒、副反应,如肾毒性、对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等。
2.肾上腺皮质激素 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疾病等;长疗程则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使用中必须重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①短期大量用药可掩盖病情,故诊断未明确时不用;②较长期使用可抑制骨骼生长,影响水、盐、蛋白质、脂肪代谢,引起血压增高和库欣综合征;③长期使用可导致肾上腺萎缩;④可降低免疫力,使病灶扩散;⑤水痘患儿禁用激素,以防疾病扩散加重病情。
3.退热药 一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不宜过大,可反复使用。急需降温时可用安乃近肌注或肠溶栓剂。
4.镇静止惊药 在患儿高热、烦躁不安、剧咳不止等情况下应慎用镇静药。有时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地西泮等镇静止惊药可预防和控制惊厥。
5.镇咳止喘药 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药,多用祛痰药口服或雾化吸入,使分泌物稀释、易于咳出。哮喘患儿常用氨茶碱等止喘药,但新生儿、小婴儿慎用。
6.止泻药与泻药 对腹泻患儿不主张用止泻药,除用口服补液疗法防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外,可辅以含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的制剂调节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小儿便秘一般不用泻药,多采用饮食调整和通便法。
8.乳母用药 阿托品、苯巴比妥、水杨酸盐等药物可经母乳影响婴儿,须慎用。
新生儿、早产儿用药 幼小婴儿的肝、肾等代谢功能均不够成熟,不少药物易引起毒副反应,如磺胺药、维生素K3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氯霉素引起“灰婴综合征”等,故应慎用。
(三)给药方法 根据年龄、疾病及病情选择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和用药次数,以保证药效和尽量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影响。
1.口服法 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幼儿用糖浆、水剂、冲剂等较合适,也可将药片捣碎后加糖水吞服,年长儿可用片剂或药丸。小婴儿喂药时最好将小儿抱起或头略抬高,以免呛咳将药吐出。病情需要时可采用鼻饲给药。
2.注射法 注射法比口服法奏效快,但对小儿刺激大,肌内注射次数过多还可造成臀肌挛缩,影响下肢功能,故非病情必需不宜采用。肌内注射部位多选择臀大肌外上方;静脉推注多在抢救时应用;静脉滴注应根据年龄大小、病情严重度控制滴速。
3.外用药 以软膏为多,也可用水剂、混悬剂、粉剂等。要注意小儿用手抓摸药物,误入眼、口引起意外。
4.其他方法 雾化吸入、灌肠法较常用;含剂、漱剂很少采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儿科主治医师考试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