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主治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儿科主治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儿童体格生长有什么规律?

儿童体格生长有什么规律?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1.体重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体重易于准确测量,是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

出生体重约3.2(女婴)~3.3Kg(男婴)。出生后由于摄入不足、胎粪排出和水分丢失等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3%~9%)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3~4天达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7~10天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生后3个月龄的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12个月龄时婴儿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9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2Kg。进入青春期后,体重猛增达4~5kg/年,约持续2~3年年,是继婴儿期以后的第二个体重增长高峰。

为便于临床应用,可按公式粗略估计体重:

<6个月龄婴儿体重=出生时体重(kg)十月龄×0.7(kg)

7-12个月龄婴儿体重=6(kg)十月龄×0.25(kg)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年龄×2+7(或8)(kg)

2.身高(长)身高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3岁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身长。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约相差1~2cm。

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愈小增长愈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2个生长高峰。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为25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年,即2岁时身长约85cm。2岁以后身高(长)增长平稳,每年约5~7cm。2~12岁身高(长)的估算公式为:年龄×7+70cm。身高在进入青春早期时出现第二个增长高峰,其增长速率达儿童期的2倍,持续2~3年。

有些疾病可造成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失常,这就需要测量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和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以帮助判断。初生婴儿上部量>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长骨的增长,中点下移,2岁时在脐下;6岁时在胳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即位于耻骨联合上缘,即上、下部量相等。

3.坐高是由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高度,<3岁儿童取仰卧位测量,称为顶臀长。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由出生时的0.67降到14岁时的0.53。

4.头围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胎儿期脑发育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故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约33~34cm;在第1年的前3个月和后9个月头围都约增长6cm,故1岁时头围为46cm;生后第2年头围增长减慢,2岁时头围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头围接近成人;约为54~58cm。头围测量值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连续追踪测量比单次测量更重要。较小的头围(<-2SD)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常提示脑积水。

5.胸围胸围的大小与肺和胸廊的发育有关。出生时胸围平均为32cm左右,比头围小1~2cm;1岁左右胸围等于头围;1岁以后胸围应逐渐超过头围,头围与胸围的增长曲线形成交叉。

6.上臂围上臂围值代表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反映了小儿的营养状况。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期间增长缓慢。在无条件测体重和身高的地方,可测量上臂围以普查<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儿科主治无忧实验班

报名/考试不过 按协议重学

1780

了解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