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主治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儿科主治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有什么?

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有什么?为了帮助儿科主治考生了解,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小保嘟嘟脸

(1)轮状病毒肠炎:轮状病毒是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本病多见于6~24个月小儿。潜伏期1~3天,常伴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易吐,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近年报道,轮状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个脏器,可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等;约半数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异常,提示心肌受累。一般病程3~8天,为自限性过程。血清抗体在感染后3周上升。病毒分离较难,可用电镜或免疫电泳检测病毒,或用ELISA法检测病毒抗原,及核酸探针技术检测病毒抗原。

(2)诺沃克(诺若)病毒肠炎:主要发病季节为9月~4月,发病年龄1~10岁,多见于年长儿和成人。潜伏期1~2天,起病急慢不一,可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腹泻、呕吐轻重不等,大便量中等,为稀便或水样便,伴有腹痛。病情重者体温较高,伴有乏力、头痛和肌痛。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症状持续1~3天。粪便及周围血象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

(3)产毒素性细菌感染肠炎:多发生在夏季,潜伏期1~2天,起病较急。轻症仅大便次数增加,性状轻微改变。重症常伴呕吐,且腹泻频繁、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带黏液,镜检可无白细胞。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病程3~7天,也可更长,为自限性疾病。

(4)浸袭性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杆菌等)感染肠炎: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季。潜伏期长短不等,常引起志贺杆菌性痢疾样病变。起病急,高热,可导致热惊厥。腹泻频繁,大便呈黏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及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粪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数量不等红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可发现相应致病菌。空肠弯曲菌常侵犯空肠和回肠,有脓血便,腹痛剧烈,易误诊为阑尾炎,也可并发严重的小肠结肠炎、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可引起淋巴结肿大,也可发生肠系膜淋巴结炎,症状可与阑尾炎相似,也可引起咽痛和颈淋巴结炎。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有胃肠炎型和败血症型,新生儿和婴儿易感染,新生儿多为败血症型,常引起暴发流行。可排深绿色黏液脓便或白色胶冻样便。

(5)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样便,有特殊臭味。粪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伴腹痛,个别病例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抗生素诱发肠炎:长期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其中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某些梭状芽胞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引起肠炎。

1)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轻症停药后即愈,重症腹泻频繁。大便腥臭,呈黄或暗绿色,水样、黏液多,少数为血便。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伴腹痛和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和球菌,培养有凝固酶阳性金葡菌生长。

2)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多见于用林可、克林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后。主症腹泻,重症频泻大便黄或黄绿色水样,有假膜排出,少数大便带血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有腹痛、腹胀和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大便厌氧培养和毒素检测可协助确诊。

3)真菌性肠炎:常为白色念珠菌所致,并伴鹅口疮。大便稀黄,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偶见血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体和菌丝,如芽胞数量不多可作真菌培养以确诊。

推荐阅读:

重要!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手足搐搦症考点总结!

免费福利!2021儿科主治医师刷题神器“医考爱打卡”上线啦!

以上“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有什么?”相关信息由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儿科主治医师考试动态、考试经验、政策资讯、辅导课程可前往医学教育网查看!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儿科主治无忧实验班

报名/考试不过 按协议重学

1780

了解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