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知识

首页 > 口腔医学知识 > 其他 > 正文

关于腮腺区肿块诊断

  腮腺部肿瘤组织结构复杂,有多种类细胞群未分化细胞群可向分化细胞群移行,这就形成腮腺肿瘤多种组织类型,我院统计资料发生于腮腺部肿瘤近30种,其种类复杂,形状不一,良恶交混,故给诊断带来困难,在临床上,若发现腮腺区有个肿块,就拟诊为混合瘤。不可否认,混合瘤在腮腺中占绝大多数,但还有其他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的肿瘤,此外还有炎症性病变(如TB)Szogren's综合症,症状性肿大等,尚需鉴别。

  1.关于诊断手段

  腮腺肿瘤的诊断方法很多,根据病史,临床检查,腮腺碘油造影,一般可予诊断:腮腺造影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帮助。俞光岩(1989)分析了442例原发性肿瘤腮腺的造影所见:根据造影所见分为良性征,具侵蚀性良性肿瘤,低度恶性征,恶性征及腺淋巴瘤分类,其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1.9%,其中良性为89.3%,恶性肿瘤为58.5%,腺淋巴瘤为88.9%,他又分析了82例腮腺区肿块(原发瘤除外)的腮腺造影所见,结果表明多数腺泡充盈缺损,提示转移癌,结核及结节病,腮腺囊肿可有类似腺淋巴瘤的表现,腮腺淋巴结炎扩散到腺实质时,可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表现,有时嗜伊红淋巴肉芽肿可有类似于恶性肿瘤的表现,但病变更为广泛,腮腺良性肿大有时可有分支导管移位,有时单独根据造影难以鉴别诊断,因而结合病史化验并配合超声等方法,可提高诊断符合率,术前切取活检,虽可明确诊断,但因这种方法打开肿瘤包膜,有造成瘤细胞种植的危险,且增加病人痛苦及局部瘢痕形成给手术带来困难,一般不宜采用,穿刺活检在欧洲一些国家作的很多,准确率在80%左右,细针活检诊断腮腺部肿瘤,其优点是方法简便,可区分肿瘤的良恶性,也不易种植,具一定临床价值,但此法不易区分组织类型,大多主张在术前做冰冻切片活检,此法可在术中确定肿瘤的性质。近年来,应用B超、CT及ECT、MIR等诊断腮腺区肿瘤,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率,腮腺肿瘤的术前诊断十分重要,所以应做全面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手术前的诊断率。Famdypm观察了58例腮腺肿瘤,根据病史、触诊、涎腺造影、穿刺和细胞学检查,分析结果,各种方法都有一定的误诊率。

  2.误诊原因分析:

  在我院的534例腮腺部肿瘤中,误诊为56例,其中良性肿瘤误诊为恶性肿瘤、恶性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肿瘤误诊为炎症、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类型不符等,分析误诊的原因主要是对于腮腺区肿瘤的临床表现及生物学特征认识不足,把无痛性包块当作良性病如淋巴结炎、淋巴结核及囊肿来处理,如粘液表皮样癌在临床检查时酷似多形性腺瘤,表现为缓慢生长之无痛性肿块。乳头状囊腺癌,由于其质软,中间有粘液,中心部缺血坏死,故有波动感,如有感染和有疼痛,易误诊为炎症及囊肿。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在误诊的病例中,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不符者占大多数,这就说明,在同一类病例中,虽然在病理上细胞分化完全不同但在术前诊断却难以分型,说明了腮腺肿瘤的复杂性。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术前把肿瘤与炎症分开,把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分开。在恶性肿瘤中,对粘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乳头状囊腺癌,腺样囊性癌等的生物学特性及病理学特点应该有所了解,以便鉴别诊断,提高诊断水平。

  3.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判断

  一般来说,临床上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根据是①生长速度较快,12个月或1-2年内即达到一定大小。②肿瘤质硬,活动度差,可有皮肤表面溃烂,经久不愈,并常伴发局部麻木。③有面神经受累症状,神经受累症状是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之一,特别是腺样囊性癌,故伴有疼痛的腮腺深叶肿瘤应高度怀疑是恶性。面瘫为深叶恶性肿瘤的最初症状,可在临床未出现肿瘤前出现。④腮腺造影显示导管系统中断或有点片状碘油滞留影等。

  众所周知,有关腮腺区肿块,应予鉴别的有:腮腺结核、症状性腮腺肿大、腮腺区嗜酸性淋巴细胞肉芽肿,Sjogren's综合症与米沽力兹病、第一颈椎横突肥大等,关于这些病的临床特点应该熟悉,以便鉴别,在此不予赘述。还应提到的是对发生在耳垂下特别是胸锁乳突肌前缘与下颌角之间的肿块,应与神经纤维瘤、颈动脉体瘤、以及转移性肿瘤区别。要特别提出值得注意的是腮腺深叶肿瘤的诊断,某些腮腺深叶肿瘤常表现为咽旁膨隆和软腭肿胀与咽旁肿块,另外当肿瘤位于颌后区且体积较大,可将髁突向前推移,发生关节症状,表现为髁突后区压痛,咀嚼疼痛等,如侵犯翼内肌翼外肌可出现张口受限,而考虑颞颌关节疼痛。(医学教育网搜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