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百科类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医学百科类 > 中药 > 正文

生地黄膳食营养

营养概述

该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为鲜生地;根烘熔至八成干,并内部变黑,捏成团状,为生地黄。生地黄干燥块根呈不规则的团块或长圆形,中间膨大,长6至12厘米,直径3至6厘米,有的细小长条状而扭曲。表面棕黑色或灰黑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粘性,无臭,味微甜。以块大,体重,断面乌黑色者为佳。

该品勿令犯铜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

生地黄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生地黄、炒生地黄、生地典炭,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生地黄适合人群:

脾虚泄泻胃寒食少、胸膈有痰者慎服。

生地黄食疗作用:

味甘、苦,性微寒。归心、肝、肾经。质润降泄。

1.清热凉血。该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营血分之热而凉血。用于温热病之高热、口渴、舌红绛,处方如清营汤。另外,该品通过凉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热的各种出血症。

2.养阴生津。该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另外,取该品滋阴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头晕目眩,处方如六味地黄丸。消渴病属热盛伤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疗。

生地甘寒质润,既善凉血泻热,又善养阴生津。凡血分有热及诸脏津伤阴不足者,均为常用之品。

生地黄食物相克:

该品与萝卜葱白、韭白、薤白相克。

生地黄做法指导:

凡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津液耗伤,口干舌燥,夜热早凉者,可与青蒿、鳖甲、知母等配伍;凡温病血热发斑者,可与牡丹皮、白芍、犀角(水牛角代)配伍;凡心阴不足,心火偏亢,惊悸怔忡,心烦不眠者,可与黄莲、朱砂等相配。

食疗价值

玄参科草本植物地黄的根。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及东北。秋季采挖。洗净生用或干燥用,称生地黄,或简称生地;鲜者也称鲜地黄,干者又称干地黄。地黄粥[性能]味甘、苦,性寒。能养阴生津,清热凉血。

[参考]含β-谷甾醇、地黄素、甘露醇、梓醇、生物碱、葡萄糖、蔗糖、维生素A类物质、氨基酸。

能促进凝血、升高外周白细胞;能强心、利尿、升高血压;能保护肝脏,降低血糖;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辐射损伤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途]用于热伤津液,口渴咽干,或大便干结;消渴病,口干多饮;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温热病,口舌干,舌绛红。

[用法]一日15~30g。煎汤,煎膏滋,浸酒,入菜肴。

[注意]少食腹胀,便溏,舌苔腻者不宜用。

[附方]

1、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各15g。煎汤饮。

源于《温病条辨》。本方三者共用,以养阴生津而润肠。用于热伤津液,口渴咽干,便秘

2、琼玉膏:生地100g,党参15g,茯苓30g,蜂蜜适量。将三药煎取浓汁,加入约等量的炼蜜,再煎沸即成。每次食1~2匙。

源于《本草纲目》。本方用生地养阴生津,党参补气润燥,茯苓益脾补虚。用于气虚阴伤,咽干口燥,咳嗽咯血。党参,原方为人参,故全方也能益气养心、抗衰老,用于失眠健忘、早衰白发。

附:

《神农本草经》:“久服,轻身、不老。”生地黄《食疗本草》:“以少蜜煎,或浸食之,或煎汤,或入酒饮,并妙。生则寒,主齿痛,唾血,折伤。叶可以羹。”

《饮膳正要》:“补精髓,壮筋骨,和血气,延年益寿。黄精膏(五两) 地黄膏(三两) 天门冬膏(一两) 牛骨头内取油(二两) 上件,将黄精膏、地黄膏、天门冬膏与牛骨油一同不住手用银匙搅,令冷定和匀成膏。每日空心温酒调一匙头。”

《圣惠方》:“口干心躁。熟地黄五两,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三服,一日尽。”

《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聂文涛)个人临床体会:生地黄对人体有多种作用。用生地黄治疗消渴是依据先健康然后血糖平稳的主张。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正副高主任医师助考之星

助考之星题库软件

21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