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皮疹(常为斑丘疹)、皮肤瘙痒或荨麻疹等较常见,发生率 3—9%。重症还可能发生其他过敏性反应,如剥脱性和紫癜性病变、多形性红斑等。一旦出现皮肤病变,应即停药;②腹泻、恶心、呕吐、胃痛或阵发性腹痛等,发生率 1—3%。重症或持续存在时应作适当的对症处理;③手脚麻木感、刺痛或疼痛、乏力等末梢神经炎症状,以及粒细胞缺乏症、贫血、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等极少见,发生率<1%;④全身过敏性血管炎,能导致不可逆的肝脏中毒,应及早发现,及时停药。
少数人有皮疹,食欲不振,腹泻腹痛,低热。暂时性转氨酶升高,粒细胞减少。服药初期可诱发痛风,故开始4-8周内可与小量秋水仙硷合用。剂量过大时可引起肝损害,死亡。
少数患者可有头晕、头痛、嗜睡、关节痛、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脉管炎、末梢神经炎、皮疹、荨麻疹、瘙痒、脱发、皮肤及齿龈出血、口腔溃疡、低热等,偶可引起寒颤、高热、腺体肿大、眼及皮肤黄染、中毒性肝炎、肝细胞坏死、肾功能衰竭、黑色尿、大泡性或剥脱性皮炎等严重反应。
虽然此药可诱发中毒性肝炎,但全身性和中毒性反应并不常见。可能生成肾结石及血液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常见,有时诱发全身性脉管炎可导致死亡,此种反应通常发生在用药数周之后(较少在治疗后立即出现),表现为各种皮疹、发热、非局限性淋巴结病和嗜酸细胞增多;皮肤反应可发展至大疱性或中毒性剥脱性皮炎;假若反应严重可导致肾、眼、血液及肝脏损害,包括急性肝细胞坏死。即使经过适当治疗,恢复也较缓慢,且预后不定。
伴随着全身性过敏反应可发生中毒性肝炎,甚至发展为严重的肝细胞坏死。给与大剂量别嘌醇后,由于肾脏损害易诱发急性大面积肝坏死而致死亡,这种病例屡见报道。
在治疗期间可出现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有报告发生白内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