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物种名称:风铃草
英文名:Bellflower、Canterbury bell
科目:草本花卉
花(果)期:花期4月-6月
别名:钟花、瓦筒花
物种简介
风铃草又名钟花,原产南欧。株形粗壮,花朵钟状似风铃,花色明丽素雅,在欧洲十分盛行,是春末夏初小庭园中常见的草本花卉,常以它表达健康、温柔的爱。在我国尚处于引种阶段,但在花卉商场和艺术插花中可见到。
桔梗科(Campanulaceae)风铃草属(Campanula)植物,约300种,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花钟状,通常蓝色,主要原产于北温带、地中海地区和热带山区。有许多栽培观赏种。
美洲风铃草(C. americana)原产于北美潮湿林地,花穗可高达2公尺(6尺),花浅碟状,花柱长而弯曲。仙女针(C. cochleariifolia)花钟状,花管深而下垂,蓝色至白色,随风摇摆,丛生于山地石堆。意大利风铃草(C. isophylla)是一个蔓生种,常盆栽,花星状,着生于小枝,紫堇色、蓝色或白色。风铃草(C. medium)产于欧洲南部,两年生,花杯状,粉红、蓝色或荟萃白色,花穗较大。桃叶风铃草(C. persicifolia)产于欧亚大陆,见于林地和牧场,花穗梗细,高30~90公分,钟状花具长柄,开口向外。匍匐风铃草(C. rapunculoides)产欧洲,因其根状茎延伸而得名,已在北美归化。C. trachelium产欧亚大陆,在北美归化,粗糙、直立、被毛,花淡紫色、漏斗状、簇生。牧根草风铃草(C. rapunculus)产于欧亚大陆和北非,二年生,栽培食用其芜菁状根及叶,味辛辣,常用做沙拉。花穗直立向上,钟状花具长柄,淡紫色;茎生叶窄,基生叶宽椭圆形。C. carpatica花淡紫色至白色,碗状,具长柄,着生茎上。株高15~25公分(6~10寸),产于欧洲东部,在林地和牧场丛生,有很多变型。其他欧洲产的栽培观赏种有丛生风铃草(C. glomerata)、乳白花风铃草(C. lactiflora)、阔叶风铃草(C. latifolia)等。
(风铃草是七月十日的诞生花。)
形态特征
风铃草,二年生草本。株高约1米,多毛。莲座叶卵形至倒卵形,叶缘圆齿状波形,粗糙。叶柄具翅。茎生叶小而无柄。总状花序,小花1朵或2朵茎生。花冠钟状,有5浅裂,基部略膨大,花色有白、蓝、紫及淡桃红等。花期4月-6月。
园艺品种有:矮生种、爽套种,其花萼的花冠同色同形,形成内外两层。杯碟种,花萼呈瓣状、与花瓣同色,张开的碟,直径可达7.5厘米,花冠种状如杯。常见品种有蓝色的“蓝钟”,紫色的“紫晶”,白色的“铃档”,粉红的“尖项”等。
生长习性
风铃草原产南欧。喜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的气候。喜轻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壤土。注意越冬预防凉寒,需要低温温室。长江流域需要冷床防护。小苗越夏时,应给予一定程度的遮荫,避免强烈日照。
品种分类
1.紫斑风铃草
名称:紫斑风铃草
学名:Campanula punctata
英名:Spotted Bellflower
科名:桔梗科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全体被短毛,高20CM-100CM 。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心状卵形,茎下部叶基部下延,叶柄具翼;茎上部叶无柄;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5厘米,宽1.5-3厘米,基部圆形或楔形,先端尖或渐尖,两面被刺状柔毛,背面沿脉毛较密,边缘具不规则浅锯齿,齿端常钝头。花1-5,稀更多生于茎端及上部叶腋,花梗长,梗上密被刺状软毛,花下垂;花萼密被刺状柔毛,萼简长约4-5毫米,花萼裂片直立,披针状狭三角形,长1.3-1.8厘米,顶端尖,有睫毛,裂片之间具向外伸出的附属物;花冠白色,具紫色斑点,钟形,长3-7厘米,径2.5-4(4.5)厘米,内部多毛,先端5浅裂,裂片广卵状三角形;雄蕊5;子房与萼筒合生,花柱长约2.5厘米,无毛,柱头3裂,线形。蒴果扁倒圆锥形,成熟时自侧面基部3瓣裂。种子灰褐色,扁长圆形,长约1毫米。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于林缘、灌丛或草丛中。基生叶心状卵形,密生柔毛。叶两面被柔毛,下面沿脉上更密。具长柄,茎生叶三角状卵形至披 针形。花顶生,下垂,花冠白色,带紫斑,罕风有淡紫色,筒状钟形,长3CM-6.5CM。花期6月-9月。耐 寒,忌酷暑。在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上生长良好。
花:花单个顶生或腋生,下垂,具长花柄。花冠黄白色,具多数的紫色斑点,钟状,5浅裂。花期7-8月。
果:蒴果。成熟时自基部3瓣裂。果期8-10月。
生境:生于阴坡山地或灌丛和林缘的坡上。
产地: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陕西省、甘肃省、河南省、湖北省、四川省等省区 ,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北京见于密云、怀柔、延庆等区县。
用途: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痛的功能。
2.聚花风铃草
聚花风铃草,别名:灯笼花
简介:桔梗科风铃草属植物聚花风铃草Campanula glomerata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去净泥土,切碎晒干。
形态:多年生草生,高40-125cm。茎直立,有时在上部分枝。茎生叶下产的具长柄,叶片长卵形至心状卵形,上部的无柄,椭圆形、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叶片长7-15cm,宽1.7-7cm;全部叶边缘有尖锯齿,茎叶几乎无毛或疏生白色硬毛或密被白绒毛。花数朵集成头状花序,通常很多,除茎顶有复头状花序外还有多个单生的关状花序,每朵花下有1枚大小不等的苞片,在头状花序中间的花先开,工其苞片也最小;花萼裂片钻形;花冠紫色、蓝紫色或蓝色,管状钟形,长1.5-2.5cm,5裂至中部。蒴果倒卵状维形。种子长圆状,扁,长1-1.5mm。花期7-9月。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止痛。用于咽喉炎,头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6-10g。2~3钱。
药材基源:为桔梗科植物聚花风铃草的全草。
药物应用鉴别:同属植物紫斑风铃草 Campanula punctata Lam.又名:独叶灵《东北药用植物》,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其全草在部分地区也作聚花风铃草用。
栽培技术
繁殖:用播种繁殖。当种子成熟后立即播,次年植株可以开花。如秋凉再播,多数苗株要到第三年春末才开花。
管理:注意越冬预防凉寒,需要低温温室。长江流域需要冷床防护。小苗越夏时,应给予一定程度的遮荫,避免强烈日照。
发芽期----准备阶段
穴盘:建议使用大穴盘,如,200号穴盘,用穴盘培养风铃草可节省苗床空间,因为风铃花发芽时间长,幼叶的生长缓慢。
基质PH值:5.5-6.0
发芽期----第1阶段
胚根在10-12天内出现
外观特征:第1阶段后期,胚根已经出现。
饱和水份:在基质中播种。水份必须保持在基质上部,不要覆盖种子。
湿度:在胚根出现前应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
基质温度: 60-65°F(15-18℃)
基质EC:<0.5
发芽期----第2阶段
外观特征:第2阶段后期,根长1.27-0.64厘米,子叶已经出现。
水份:基质应润湿,但不应饱和,防止水分过少而萎蔫,如果有必要,应在新生幼苗上覆盖一层粗粒蛭石来保湿。
基质温度:见第1阶段
施肥:风铃草只需少量施肥,如要幼苗快速生长,可在施用30-50PPM钙氮肥的基础上再施钙肥。
基质Ec值:0.5-0.75
光照:短光照可以改善作物的生长。发芽不需光照。
发芽期----第3阶段
外观特征:第3阶段末,根系深入穴盘,出现几片真叶。
水份:基质应稍稍润湿,但不应浸透,防止种苗过分干燥而萎蔫。
基质湿度:见第1阶段
化肥:见第2阶段
基质Ec值:见第2阶段
光照:见第2阶段
发芽期----第4阶段
外观特征:第4阶段末,根系 充满盘穴。水份:在两次浇水期间,保持基质稍微的干燥,但不要使植株因缺水而萎蔫。
基质温度:58-60°F(14-60℃)晚间,65-70°F(18-21℃)白天。
施肥:见第2阶段
基质Ec值:见第2阶段
光照:见第2阶段
生长期
与海棠相似,风铃草开始生长很慢,但在根系长成之前,就应该将植株移至最终生长的盆钵中。
基质:选择排水性能良好的多孔基质,在秋冬季节,温度和光照较低.基质慢慢变干的条件下,这一点尤其重要。
基质PH值:5.5-6.0
水份:在两次浇水间可让基质稍干燥一点,但不要使植株因缺水而萎蔫。
温度:夜间58-60°F(14-60℃)白天65一70°F(18-21℃),当活跃的根系生长出现时,夜间温度可降至50-55°F(10-13℃),低温度可持续至上市季节。
施肥:如要植株快速生长才需施肥,施用100-50PPM的氮肥。
基质Ec值:1.0.Stella系列对盐敏感,如有需要,可不定时的降低Ec浓度。
光照:风铃草喜长日照,每天14小时光照可以自然开花,如果要提早花期,需4小时间断黑夜30天的处理。出现15片真叶时进行光处理。如果光照开始时,植株太小,只对初生长处理,次生长将处于生长力旺盛状态。
生长调节和摘心:风铃草不须生长调节和摘心。在生长早期,风铃草外观零乱,但在后期生长中植株会自然整齐紧凑。
常规害虫: Thrips,Spidernites。
常见病害: TomatoSpotWiltwirus,lmpatiensNec-roticSpotVirus。
种植安排:风铃草是喜凉植物,应在冬季生长数月,第二年春天完成生活史,光照时间至少每天14小时,观赏期长,从现蕾至开花大约需30天,如果进行长日照处理,应在11月播种,在自然条件下,一,二月播种,夏季可长成。